找到相关内容337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警惕“网络心理障碍”!

    科学家一组最新统计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   “因特网中毒”在美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日本的“因特网中毒”患者也快速增加。他们常因“担心电子邮件是否已送达而...

    佚名

    |社会|教育|纪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7/14353887645.html
  • 吸烟越多自杀几率就越高

    表明对尼古丁的依赖会提高患忧郁症的危险性。” ...

    佚名

    |戒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1/1427392468.html
  • 当有人损害了你

      我心爱的人背离了我。我依赖的人辜负了我。可我还得帮助他们,还得为他们祝福。   是的,我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但我不愿放弃对他们的期望。我愿记住他们,我愿为他们祝福,在他们身上毕竟还有一点东西在闪光。   我不愿为此舍弃了对人们的信念。因为那正是您所给予我的最好的财富。没有了它,我们自己的存在也就变得虚幻,变得色彩黯淡。   我愿为一切我熟识和心爱的人祝福。让我们大家...

    (美)玛乔丽·霍尔姆斯

    |慈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3/2301173536.html
  • 心理学家大卫·鲍尔博士谈心理学与佛教的关系

    体恒法师与大卫·鲍尔博士 用佛门礼仪向听众致意 在场听众 解释物理科学、心理学与宗教的不同研究领域   据佛教互联报道:3月25日,由中国佛学院体恒法师组织,在中国佛学院教室举行了美心理学家大卫·鲍尔的心理学讲座。大卫·鲍尔现任美国国际健康中心主席,是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有心理学专著三十余册,长期从事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在物质依赖(酗酒、吸毒...

    【佚名】

    |心理学|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3/0752518553.html
  • 问:野生动物弱肉强食,为什么我们不能吃肉?

    人类大量繁育动物作为食品有着巨大的差别。肉食动物依赖捕食其它动物为生,它们并没有选择,但是人类幸运地可以选择素食。所以,不管你是否觉得应该阻止肉食动物捕猎其它动物,你自己都可以减少肉食。 ...

    佚名

    素食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73412111.html
  • 祈竹仁波切答: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处呢?

    祈竹仁波切答: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

    祈竹仁波切

    狮吼棒喝佛教问答录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045613065.html
  • 野生动物弱肉强食,为什么我们不能吃肉?

    是自然生态的必要过程。这和人类大量繁育动物作为食品有着巨大的差别。肉食动物依赖捕食其它动物为生,它们并没有选择,但是人类幸运地可以选择素食。所以,不管你是否觉得应该阻止肉食动物捕猎其它动物,你自己都...

    佚名

    |放生|

    http://www.fjdh.cn/wumin/2007/08/15270913868.html
  • 宣化上人开示——念佛如同打电话

    “开空花,不结果”,所以学佛切记不要自己骗自己。其次,古人也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们不可有依赖心,应知感应是自己所招,并非从外得来的。 ...就是贪心,就是依赖,是要不得的;我们修行要仗自力,打起精神,鼓起勇气,勇猛精进,应知果报并不是人家能够赐与的,所以念佛也可以说不是仗佛力所接引的。 古人又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宣化上人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60076295.html
  • 济群法师答:自依止、法依止的“止”,当作何解?

    济群法师答:   依止,就是依赖、追随。“依”和“止”不能分开理解,这个“止”,不同于止观的“止”,那是指禅定修行。“自依止、法依止”是告诉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佛法的指导。 ------------------------------ 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济群法师

    自依止、法依止的“止”,当作何解?|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83477851.html
  • 问: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三)对...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10377957.html